東京|江戶400年 日本橋的誕生與轉生
日本橋串連過去的江戶與現代的東京,是江戶城的發跡地,也是日本道路的起點。在街區周圍悠悠散步,從日本橋的誕生與轉生,挖掘東京400多年來的文化底蘊。不斷變化的日本橋,至今繼續仍寫下在這座城市的新故事。
日本橋街區散策 新舊融合城市風景
有一次在東京市區待了五天,都下榻在五橫町的青年旅館。沒有特定行程,常常就這樣沿街散步。我住的區域附近,就有許多間小小又略顯俗氣的批發店家,如果運氣的話或許能夠挖到便宜、好看又堪用的寶物。慢慢散步到以玩具器物聚集的人形町,這時候可以跟著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和《新參者》的腳步邊吃邊探索隱藏在下町的迷人角落。
再往前走,進入西式石砌磚樓的日本銀行、氣勢磅礡又優雅的三越百貨本館組成的古典建築街區。橫跨一個馬路,就是新規劃的人氣「室町COREDO」街區。視覺充滿一致性的現代大樓林立,一樓店面進駐了發跡於日本橋的百年老舖們,低調的暖廉及和紙燈籠等日本傳統裝飾,讓新舊融合的街道有趣卻不唐突。
沿著和紙燈籠微弱光芒的指引,小巧的「福德神社」和旁邊的小公園就巷內,以神社為中心正展開地方的夏日小祭典,撈金魚、跳孟蘭盆舞的孩子們手舞足蹈,穿著浴衣的漂亮女孩們與投射的光影藝術自拍,也有西裝直挺的上班族獨自坐在板凳上喝著啤酒。穿過整齊又密集的巷子,巨大的首都高速環狀快速道路正在眼前,真正的「日本橋」被壓在如同鐵罩壟罩般不見天日的地面。
不過兩側的青銅燈柱刻著精緻的公母獅象,在高速高路與橋面的夾縫中的兩隻古典麒麟,是東野圭吾在「麒麟之翼」的重要場景,也是遊客們拍照打卡的景點。而在橋中央被車流覆蓋不起眼的灰色水溝蓋,則是全日本道路起點的「日本国道路元標」,橋墩下的小石碑刻著「日本橋魚市場発祥の地碑」,留下日本橋的許多故事。在日本橋周圍散步所觀察探索的街區輪廓,似乎正挖掘東京這400多年來累積的底蘊、看見這座城市不斷發展的軌跡。
江戶水運中心 日本道路起點
在過去的江戶地圖可以看見許多水道、河流,從日本全國進貢給幕府的供品物資要送到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戶城(現在的皇居內),大多透過海運及河運,因此東京重要河流周圍聚集來自各地的人進行水上運輸、物資集散及各種商業行為,在這些「下町」成為江戶時期商賣最繁盛、庶民文化最熱鬧的地方。
日本橋不只水運發達,更是日本這座細長島嶼的道路中心。德川家康一統天下之後,西元1603年便建造木造的太鼓橋,取名為「日本橋」,宣示江戶即將取代京都成為日本中心的野心。當時連接江戶與地方各藩的「五接道」全都以日本橋為起點,分別是「東海道」、「中山道」、「日光街道」、「奧州街道」與「甲州街道」。1972年日本政府將這五條幹道設為日本國道,至今仍可以看見從日本橋出發到各地的里程數,所以說日本橋是江戶的起點、日本國道的原點一點也不為過。
百年老舖發跡之地 與日本橋未來共生
日本橋下的江戶漁市場是來自大阪的漁民聚集販賣之處,用新鮮漁獲製成的平民美食「江戶前壽司」就誕生於此。因為商賣繁盛,不只日本銀行等重要金融機關在此設置,布行、點心行、雜貨舖等等商家不斷開業,使日本橋是許多百年老舖的發跡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創業於1673年的高級布料行「越後屋」,在過去以物易物或自由定價的時代,越後屋首創由商家定價的規定。隨時代更迭,高級和服及布料市場逐漸衰退,越後屋引進西洋百貨的商場模式,在1914年創立日本第一家百貨公司「三越百貨」。總部與旗下的「三井不動產」在近幾十年主導整個新舊日本橋街區改造與規劃,300多年來與日本橋的記憶與共生,往未來前行。
散步在日本橋周遭,過去到現在所累積的城市印記不斷增加。從百年老店與居民找回對日本橋的認同與價值,到大規模的「室町COREDO」開發如何與街區風景新舊共存,以及從1964年東京奧運以來,硬生生覆蓋在日本橋上空的首都環快高速公路後續的存廢討論。日本橋作為江戶的起點,至今仍隨著不斷變化的東京擁有新的角色與面貌。日本橋的故事還在繼續,我們依舊能挖掘這座城市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