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景藍天 再現無「柱」

日本都市的日常風景,是中型街道兩旁並排著住宅,住宅左右兩側各豎立一根電線桿,電線桿之間串起無數錯綜複雜的電纜線,電纜線或粗或細,或彎曲或筆直,灰色佔據藍天的一隅,構成生活中熟悉的街景。


電線桿已經成為日本的日常風景@m-louis/flickr

日本的街道以乾淨整潔文明,但若將照相機架在街道的一端往另外一端拍攝,將會看到上述無秩序的街景。這樣後工業時代的混雜天空,在世界先進國家已經很少見了。倫敦、巴黎、香港的電纜地下化比例是100%,台北也高達96%,我們走在路上已很少電線桿的身影。

令人驚訝的是,日本全國電纜地下化的比例不到3%,就連在最大力推動無電柱化的東京23區,目前也平均8%而已。甚至每年還以增加7萬柱電線桿的速度成長,至今日本全國大約有3,552萬柱電線桿,也難怪日本會被稱為「電線桿大國」。

電線桿大國 抵擋不了天災和危機?

為什麼日本會有那麼龐大的電線桿數量?這要回溯到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邁入復甦重建時期,穩定地提供大量電力是當務之急。再來196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快速成長、都會區湧入大量人口,比起曠日廢時的地下纜線工程,建造在路面的電線桿更加快速、方便且成本低廉,造就電線桿數量以極高倍數增長。然而有些人覺得電線桿與電纜線雜亂,有些人則認為這是就是代表日本的街景,然而不只都市景觀的爭論,超高密度的電線桿引起的問題還真不少。

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生後,市區電線桿傾倒損壞,壓毀房屋、行人受傷、阻撓救援交通甚至引發火災,讓日本人加速重視無電柱化議題。愈來愈極端的天災,老舊的電線桿更難以抗災,2011年東北大地震時約5萬6000支電線桿損壞,2019九月襲擊千葉縣法西颱風帶來的豪雨,也因為電線桿傾倒、電纜損壞造成災區供電系統大規模受損,嚴重影響救援與災後復興。

老舊傾倒的電線桿容易導致危險@jens kuu/wikicommons

電纜地下化之路  漫長且艱難

現代化的日本,並非沒有討論電纜地下化的議題。早在1928年,日本政府就在兵庫縣的高級住宅區六麓莊町推動電纜地下化政策,被視為現代進步的象徵,更推動於滿州國等其他海外殖民地。然而因為戰爭和戰後復甦停滯幾十年之後,1986年開始推動將大城市主要幹線的纜線優先地下化,在前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擔任國會議員時,也極力推動「無電柱化推進法案」,終於在2016年成功通過,預計在2020年達成1,400公里的道路電纜地下化的目標。緊接著2020年將迎接東京奧運、帕運,東京都政府編列162億日圓的預算,預計在都心推動無電柱化,大力整頓市容。

即便如此,推動電纜地下化仍然面對許多難題與爭論。首先,施工費用高,電纜地下化所需的經費約4到5億日圓是建設電線桿的20倍,雖然有中央政府補助,對財政吃緊的地方政府仍是一大筆費用。第二,是在東京等大都會,地底下已經有各種鐵道運行且埋藏各種管路,地下空間早已緊繃。再來,電纜地下化從設計到完工大約得花7年,施工期間也會影響到一般市民的生活。最後是電纜地下化也有缺點,像是災後檢修的難度和維護成本也更高。尤其當「電線桿」本身成為現代化的日常符號,很多人藉此認得路名、視為住家環境的一部分,要拆掉路口電線桿,或許也讓人感到有點寂寞。這些原因,都讓電纜地下化政策推動更加困難重重。


電線桿與日常風景@m-louis/flickr

電纜不再佔視線 再現古街原始風情

從歷史保存和觀光的角度切入,或許能更貼近大眾且更容易落實,畢竟現代人喜歡用手機拍照打卡,古色古香的街道盛開的櫻花與電線桿交錯,纜線映著藍天,這樣的景色上傳到IG的確有點煞風景。1999年日本政府針對「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存地區」推動電纜地下化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區域無疑是千年古都--京都。

繁華四条通的花見小路,偶爾能看見藝妓進出町屋的優雅身影,京都市政府在2002年將電線桿移除,重新鋪設石疊道,展現兩側的町屋和茶屋悠久風情,還給古都最原始的街區風貌。另外串聯清水寺與高台寺的坂道(一年坂、二年坂、產寧坂),也透過京都市政府與關西電力公司共同合作,實施總共430公尺、約25柱電線桿的電纜電下化工程。

雖然這些工程非常曠日費時,不過若能夠帶來更安全的道路、更乾淨的天空,共同塑造一個更有認同感的城市景觀,是目前政府與民間目前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兩旁仍有電線桿的花見小路@Andre/flickr

實施纜線地下化的花見小路

完成電纜線地下化的京都二年坂@othree/flickr


我們大多將電線桿視為理所當然,很少抬頭看看天空,有沒有無機質的纜線糾纏,自然也很難想像乾淨的藍天會是什麼樣貌。纜線地下化是政策方向,有電險桿的天空也是城市的一部分,無論在台灣生活,或在日本旅遊,下次走在路上,不妨用身體好好感知街道的景觀變化,或許會對無電柱化議題、對我們的城市空間產生不一樣的觀察。

text:曾莛庭

本文於Asleisure飛鳥旅遊誌2019.2月「空間物語」專欄修訂後發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