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賀|彷彿若有光 MIHO美術館



位於滋賀縣山林深處的MIHO MUSEUM,是陶淵明的桃花源再現,是歐亞古老文物的蒐藏館,也是匯集建築大師貝聿銘對光線與自然理念的細緻雕琢。走一趟MIHO MUSEUM,感受如詩如畫的獨特美學空間。

一生必去的美術館口袋名單

日本的美術館總有不同吸引人的魅力,有些都會型的現代美術館充滿個性,也有位於郊外的美術館展現地方特色。有些是本身的主題性強烈,有些則有著豐富的精緻蒐藏品。而往往更吸引我的,是建築設計充滿獨特美學,與周圍空間相映成趣的美術館。因此,有許多口袋名單被記錄在旅行地圖中,等著一一探訪朝聖。在還沒出發之前,就知道滋賀縣兩座的頗為有趣的美術館,一是位於琵琶湖岸的水上美術館--「佐川美術館」,另一個就是在甲賀深山內的「MIHO MUSEUM」。

flickr@ Jonathan Lin


雜誌上的畫面一直烙印在腦海裡:充滿現代感的金屬隧道,盡頭是透著微弱的光芒,光芒中浮現幾株粉紅色的模糊剪影。才知道隧道的一端是垂枝櫻花廊道,另外一端則是完全融入在青綠山間的現代美術館。而設計這座美術館的人,正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想著一生必定要實際走訪這座令人心生嚮往的美術館,碰巧某次櫻花季節的尾聲,當市區的吉野櫻早已吹雪,滋賀山區的垂枝櫻似乎才準備綻放。因此決定將行程排往MIHO MUSEUM,與晚開的櫻花來場最終邂逅,也終於有機會一睹那最具有代表性的櫻花隧道景色。

通往秘境的櫻花隧道 

MIHO MUSEUM位於滋賀縣甲賀市的隱僻深山內,因此要先搭乘JR琵琶湖線至石山車站,再轉乘行駛蜿蜒山路的帝產巴士約50分鐘後,才會抵達販賣MIHO MUSEUM門票的入口。雖然交通相較不便,但這也是這間美術館之所以保持神秘色彩的原因之一。下車之後,徒步便能夠抵達傳說中的櫻花步道。青空之下群山環繞,映著隨風搖曳的粉色垂枝櫻,每一株都十分可愛。走過150公尺的櫻花步道,眼前就是通往MIHO MUSEUM的隧道入口。貝聿銘雖然長期在西方留學工作,但對於中國古典的元素仍是掌握地十分精準。從隧道通往至美術館本體的途中,彷彿走入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本是無光的隧道,卻因為兩端的光線灑入,使得金屬材質的內壁折射出科技感的光暈。無論是櫻花蘊出粉色光芒,或是連結另外一頭的綠色山水,都完美地再現陶淵明描繪的「欲窮其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的場景。

新增說明文字


貝聿銘打造 光線與自然的空間美學

MIHO MUSEUM是由神慈秀明會委託舉世聞名的建築大師貝聿銘所建造,而貝氏是世界上建造美術館最爐火純青的建築師,包括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等,都貫徹著他將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理念。出了隧道,接著走踏上有著輕盈構造的橋梁,而眼前就是美術館前的開闊廣場。為了不讓地上建築物佔據太多量體,因此美術館大部分的空間都位處地下兩樓。因此從廣場走上階梯,看見的是以簡單幾何為形狀的場館,乾淨的玻璃反射著青空與綠樹的顏色,彷彿完全融入在這座山林之間,與周遭環境成為共同體。

與環境融合的美術館 flickr@Herry Lawford


從大門口進入室內,首先能從前方大片的落地窗,看見前方湛藍天空下的群山連綿,好像自己身處在山林正中央。而陽光從幾何形狀的屋頂縫隙灑落至室內,產生不同的光影重疊,與人群的移動、展品的擺飾相映成趣。貝聿銘非常擅用自然光線的角度與推移,使空間產生千變萬化的面貌,「讓空間來做設計」是他的名言之一。因此從整個MIHO MUSEUM的動線規劃、場館設計與內部細節,都能夠細細品味建築大師對作品的細緻雕琢,感受到如詩意般的空間美學。

貝聿銘擅長使用自然與光線融合 flickr@Ray Swi-hymn
flickr@Ray Swi-hymn


古文物美術之美

除了美術館的建築空間十分迷人之外,內部的蒐藏品也值得靜靜觀賞。MIHO譯成中文是美秀之意,意味著館內蒐藏著許多優雅且富有內涵的藝術品。MIHO MUSEUM主要分成北館與南館,北館以日本美術為主,展示豐富的佛教美術、日本畫、茶道藝術等等,也時常會舉辦以日本文化為主的特展。而南館則是蒐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古美術品,包括埃及、西亞、希臘與波斯等歐亞古老地區。若肚子餓了,在光線充足、綠意盎然的餐廳用餐也是好選擇。採用宗教精神所提倡的自然農法的餐點,有機健康又美味,也可以多停留久一點,靜靜地感受這個迷人的空間氛圍。


本文同步刊登於Asleisure飛鳥旅遊誌2019.4月「空間物語」專欄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