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五歲了:報導者與眼底城事的媒體經營風景——我們仍在這條路上@一碼IMMA

療癒導生聚後,從永和小小書坊移動到一碼(IMMA)參加一月份的週三夜講堂。每一期的主題像是都市修補與再生、兒童遊戲參與、合作住宅等等主題都很有趣,不過讓我眼睛一亮、從一開始就好想參加的是1/27「五歲了:報導者與眼底城事的媒體經營風景」。

從新聞系到城鄉所,從媒體到空間,我好像始終無法(也不想)離開媒體。不過實際在討論空間議題的時候,大多會以在地刊物或地方策展等角度出發,很少直接討論到媒體經營。從大學到研究所期間在旅遊雜誌寫專欄,名稱從漫遊手帖到空間物語,暗自偷渡空間議題,也總是在撰寫過程中一直找尋面對大眾和專業內容間的平衡點。然後這陣子有經營自媒體的想法,卻總是三分鐘熱度。不行,必須好好振作啊!總之,想說來這裡聽大家說話,找到一些能量前進。

公車坐到南機場夜市,穿過中華路二段的住宅迷宮,在地下室找到一處昏黃溫暖的亮光,來到一碼(IMMA)。之前去過對面的南機拌飯不少次,這是第一次來到一碼,講座前四處晃晃,也有空間夥伴簡易導覽,帶大家認識這個有趣的共同空間。

「一碼歸一碼」地下室有不少共同工作空間。


大水溝二手屋用心整理物品,非常好逛!

講座第一部分是「眼底城事」的共同創辦人懿欣。一開始她問有誰沒聽過眼底城事,有一些人舉手,老實說蠻意外的,不過後來發現不少人是因為報導者Podcast當家主持人劉致昕而來,是我孤陋寡聞!

一開始聊聊眼底城事如何誕生。懿欣原本在大型規劃公司上班,工作幾年參與很多大型的都市規劃案,有感於很多專業知識技術都屬於公司或業主,加上台灣要接觸到一些前瞻的空間規劃議題,大多都要從國外的網站或雜誌取得,因此產生想要創立一個平台的想法。她後來辭職到社企流擔任「實習生」,五年前創立「眼底城事」。眼底城事每個月都有精心設計的專題,每周一三五推出文章,包括像是韌性城市、地方創生、兒童遊戲、智慧城市等等等主題。看起來很有組織規模,懿欣笑說這些深度的企畫和內容,其實都是大家無償投入,無論是編輯和作者都NO PAY!她說不斷挖坑給大家,後來還推出「客座主編」的角色,讓客座主編們繼續挖坑朋友來寫稿,所謂坑坑相連到天邊。現場特公盟的好夥伴似乎就是在坑底的好朋友們。

設計者、議題倡議者、課堂師生……當專業者變成寫作者,這些文字能帶來什麼力量?最後投影片寫著"the power of words"和"the power of act",或許這些文字能夠觸發某些人的開關,開啟對生活周遭的關注,會在某天轉化成實際的行動。現場有人分享,因為讀到眼底城事因此選擇念城市研究,也有人說笑說朋友惡補眼底城事的文章考上公務員。我相信眼底城事肯定有這樣的力量。

一碼的周三夜系列講堂

第二部分是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五歲了。我才想到五年前,2015年12月25日,當時還在紹興北街的慕哲書店舉辦的「哲學星期五」講座--「走向『報導者』─非營利媒體與深度報導之路」,滿滿的人從地板延伸到樓梯走廊,老實說已經忘記具體內容,我的記憶留在盤腿坐在密閉場地穿過無數人頭看向前方的投影片,記得空氣充滿了各方的好奇與期待,我收了一張重要的聖誕卡片,講座結束和系上同學們一起到西門吃石頭火鍋。默默已經五年了啊。新聞系對報導者並不陌生,偶爾會在報導文章、攝影工作坊的作品,能看到系上同學的名字,而我始終佩服他們走在記者這條路的夢想與意志。

五年前,報導者所謂的「新媒體」。五年後,報導者稱不上「新」了,所謂新媒體是什麼,報導者怎麼走?致昕認為所謂的「新」,不一定是明顯可見,包括使用媒介、營利模式、產製過程、選題形式或勞動條件,都可以是「新」的可能性。

致昕的聲音很好聽,閉上眼睛也可以享受溫柔聲線的那種好聽。即使我過去沒有聽Podcast的習慣,也沒聽過報導者Podcast,但我可以想像聽他說話、聊聊議題是舒服且有所收穫的。前陣子大學好友吃吃喝喝的非正式讀書會,主題就是Podcast,一群人之中有人論文寫Podcast、在公司負責Podcast企劃,有人正在籌備自己的Podcast節目,有人是深度Podcast中毒者,也有少數人像我一樣還沒入坑。我們聊到聲音媒介革命、主持人的人物設定、不同類型聽眾的需求、設備器材如何成為關鍵等等。這次講座,對於Podcast之於媒體又有了全新的想法。

報導者的核心精神是深度報導,但是會主動接觸這些議題、願意用電腦或手機閱讀動輒上萬字的深度報導專題文字,這些受眾無可避免會傾向某種你我可以想像的樣子。文字以外的媒介,如影像或聲音有機會打破這層銅牆鐵壁,而Podcast正扮演這樣的角色。致昕說,報導者Podcast聽眾,比起原先讀者的年紀少5歲左右,也有些過去不曾接觸報導者的人,透過打開Spotify、SoundOn,在通勤路上、在家人車上、在學校午餐時間,或是其他任何一個契機,透過聲音聆聽報導者。把麥克風交給受訪者、將提問留給閱聽者,讓更多「聲音」能夠被聽見。

還沒訂閱報導者Podcast,請掃QR code(跟自己說……)

以前常常聽到分眾的時代,媒體的轉型也要分眾。眼底城事無疑是分眾的媒體,文章多由空間專業者和倡議者撰寫,讀者也多是關注相關領域的人。五年前,在追求快速、聳動的弱智化的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報導者發展深度報導,走出分眾明確的路線。如同眼底城事在反思把專業者的語彙轉譯成大眾的語言,報導者透過Podcast打破原本侷限的疆界。

無論如何,媒體的意義在於傳遞內容,我猜想任何一個有志的媒體,都希望內容擴散給更多人,藉此帶給這個世界小小的改變。這也是我們還在這條路上的原因。

以上,原本沒有打算寫字,也幾乎沒筆記和拍照,記憶留下的小小隨筆心得。


2021.01.27  text:曾莛庭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