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E.People Mater!東區人本議題研討會及走讀活動——我們愛上的那條街區



  一月的最後一天,參加都市發展局委託貳本規劃主辦的《東區【人。本】最大》東區人本議題研討會及走讀活動。大學到台北念書後,東區對我而言逛街和吃飯聚會的地方,除此之外很少有機會深入了解,所以很期待這次活動。



  因為喜歡走走逛逛,喜歡城市人群聚集的不同面貌,看看區域如何長出不同個性。在國泰人壽不動產部實習的時候,實際深入不同產業的商圈,想像從商用不動產的誕生與活化,對商圈有新的一層認識。還記得面試的時候,我聊到三井不動產在東京日本橋周邊老舖百貨的都市再生,被面試主管繼續問:「那你最喜歡台灣哪個商圈?」當時懵懵懂懂地回:「喜歡信義商圈,走在寬敞的徒步區舒適又熱鬧,會關注有哪些新的店家和櫃點,最近微風南山要落成,好期待Atre在台灣會是什麼樣子!」後來經過一些歲月,心裡的答案不斷變化,但是喜歡城市、喜歡走路、喜歡人群,這種心情應該不會改變。

  天氣晴朗的周日午後,搭公車到SOGO後方廣場集合,抵達時已經有不少人了。除了掛著名牌的工作人員,參與者看起來來自四面八方,還有里長與在地居民參加。特別的是,還有一群穿著黑西裝打著黃色領帶的人,仔細一看,原來是永慶房屋的仲介們!太酷了!導覽活動分成A大隊和B大隊,裡面又有兩個小隊,每個小隊都有一個組長。出發前彼此先聊了一些,組長是發展局都設科的科員,同組有規劃領域的學生們、在地居民和店家,年紀橫跨老中青,既同溫又異質。

  走讀活動時,小組成員被分派不同任務。方向感良好的「地圖手」負責帶路看地圖;有人負責推輪椅和嬰兒車,感受不同族群的行走經驗;有三個人手上拿著「不便」、「冷清」和「危險」牌子,走路中發現任何異狀就舉起牌子請地圖手貼貼紙。路線首先從SOGO後方的廣場,沿著忠孝東路四段17號一路走到市民大道,途中工作人員透過麥克風引導參與者觀察行人走道和關於巷弄的空間感受。

  彎進復興南路一段107巷,令人著迷的東區巷弄,個性小店和寧靜氛圍。我們停留在「boven雜誌圖書館」。落地窗映著咖啡器具和日本道具,由室內延伸到戶外平台,客人自在地坐著聊天,我們觀察他們,或許他們也好奇這群浩浩蕩蕩的人拿著地圖到底在幹嘛。年輕老闆介紹,這一棟是20年前住戶共同決定退縮建築成為開放空間,一樓曾經營花店,因此留下好看的植栽和景觀設計,讓這裡擁有不同於他處的獨特氣質。

  穿過寧靜巷子,來到張牙舞爪的熱鬧東區。大安路一段的兩側店家熱熱鬧鬧,小吃店、服飾店、飲料店百家爭鳴,行人摩肩擦踵十分擁擠,人車穿梭沒在客氣。聽說這裡已取消停車格,但仍有非常多危險的臨停。主辦方在這裡設計一個實驗空間,停車格上鋪設人造草皮,上面有幾棵大樹植栽,也擺放坐椅和桌子,讓大家在車水馬龍之間感受暫時性綠地。

  這種實驗性空間,讓我想到城市公共空間經典案例--Rebar Group, Inc在舊金山發起的PARK(ing) Day計畫。回到台灣脈絡,到底要保留停車位、要純粹綠化、要設置YouBike、還是要擺放街道家具?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在擁擠街道的一片小小的綠地,就像是一個新奇的異空間,開啟人們對都市空間的多元想像。

  沿著大安路一段往回走,我們走在左側人行道,右側是最近整修完畢的瑠公圳公園,孩子們在特色遊戲場爬上爬下,興奮地探索這個世界。視線突然出現提著大包小包SOGO紙袋的時髦女子,直接穿越馬路來到我們這側。看著正對面寬闊的公園廣場,我們面臨一個抉擇--要直接過馬路呢,還是往前走多走10公尺,遵守交通規則地走斑馬線過馬路?

  隊長把這個難題丟給小組。我們討論,如果現場只有一兩個人,或許我們會和那位女子一樣圖方便,環顧兩側無來車後便直接穿越馬路;不過有一群人,為了安全,還是乖乖地繞到前面等紅綠燈過馬路吧。無論如何,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反映行人道路設計並不符合人性,行人體驗大打折扣。

  走讀活動尾聲,大夥沿著公園廊道走回原先集合的廣場,拿了一杯熱紅酒,靜靜地坐著一口兩口地喝著。回想先前好幾次跟朋友吃完飯後,我們也會走到這個綠帶隨意坐下,帶著附近買的飲料隨意聊天休息。行程告一個段落,接下來就要到室內空間,開始討論工作坊啦。


  室內分成四組,大家圍在一個大桌坐下,桌面擺放地圖、資料和一些便條紙,工作坊的標準配備。接下來的流程是快問快答破冰,聊聊自己在東區的經驗。大部分的人到東區都是為了聚餐、逛街或轉乘,也會找個空地坐下來聊天喝飲料。非台北人難以想像東區輝煌、土生土長台北人有青春時代的東區回憶,也有在地人講到下班時間一排名車接送櫃姐,「明明是蛋黃區,但很亂,有點可惜。」

  投影片介紹東區的轉興起、沒落和空間發展,講解活動預期成果:了解大家對東區空間的想像、蒐集不同族群的不同需求和確認SOGO後方/大安路方案方向/對方案的反饋。後來帶到工作坊主要的目標--人本為主的綠廊規劃討論。

  根據投影片,東區綠廊的規劃目標包含(1)增加綠地和活動空間、(2)提升住民通行安全、(3)增加該空間的服務群眾、(4)優化商業休閒氛圍。活動提出兩個綠廊方案,目的都是要讓人行空間更加寬廣,增加可活動的綠地空間。方案一是「綠帶與北邊小商店相連,增加活動多元性」;方案二是「綠帶與SOGO相連,可合併規劃」。一開始各自依據對空間的感受選擇偏好的方案,後來經過加入比較現實的條件,像是交通動線和喬木等等,讓大家選擇經過這些討論之後,有沒有因此改變想法。

  除了東區規劃討論,中間穿插三個短講,分別是永慶房屋店長、心中山景觀規畫師和中山商圈的店家代表,覺得收穫很多,簡單筆記一下。

  首先,穿著黑色西裝黃色領帶制服的永慶房屋店長(他的自稱小陳,很有趣)。房仲大概可以說是地區的地頭蛇,一直蠻好奇從房產發展的角度怎麼看人本環境規劃。想到之前看北川景子主演的《房仲女王》(家売るオンナ),演到絕對不能傻傻開導航,就是要鑽各種小路、用最短時間抵達,讓客戶知道他們才是最熟悉這個地區的人。店長提到他們耕耘東區多年,主要是幫商家經營找點,連結店家和商業發展。

  他們從這些豐富實際經驗中,歸納出店家的主要煩惱:客人沒有駐足空間,就算招牌和店家意象突出,會因為汽車和摩托車臨停而被擋住。西門徒步區和心中山,安全的人行道可以讓客人等待排隊、店家能夠透過內縮的空間展現入口意象,甚至如果附近就有舒服的綠帶,會增加整體舒適度。相較之下,在人車混雜的東區商圈,商家難以找到理想的店面,自然加速沒落的速度。

  再來,暫時離開東區,視野來到中山區。心中山是連續型的散步廊道,我很喜歡一個人漫步綠帶,從百貨公司穿梭到兩側巷弄的店家;或是跟朋友坐下來聊天,看著廣場上不同人群的聚集又來去,感受這座城市新舊融合的活力。我想,如果要我重新回答當初國泰的面試問題,我想現在我的回答會是中山商圈吧。

  「一口設計」負責人、心中山景觀規畫師宋鎮邁,從大尺度城市規劃的視角切入。首先提到雖然現代街道的規劃趨勢已經從車道到人本,然而公部門的思維大多以保守為主,對民眾而言這些地方都是生活地景,如何在這之中取得平衡,創造一個想讓人想停留、把空間留給在城市生活的人,或許正是規劃師的功課。她分享規劃過程,因為業主是台北市捷運公司,有些無障礙和防洪的設施是必須的,但這些設施如何不突兀地阻擋去路,而是能夠以更加友善、跟社區融合一起?並在有限的空間裡面,保留設施功能完整,也能讓大家更願意停留。她透過一些空間規劃方式,例如在長約500公尺的廊道,藉由地景的高低變化,以及不同深度的椅子,轉換成讓路人也能輕鬆席地而坐、自在聚集聊天的地方,「設計沒有不能解決,大家可以放棄什麼,做到可以持續滾動性的力量。」她說道。

  接著由心中山的店家代表、LIGHTWELL主持人,一起聊聊中山商圈的變化。商業活動、住民和店家之間的意見不全然相同,雖然有時候因為辦活動有噪音,但是彼此守護著一條界線,人潮聚集讓這裡更加熱鬧、安全。就像討論車子通行和停車問題,擁車人和用路人會有不同考量,長期來看「以人為本」的思考,對街區發展會更有益處。他說「方便是一個總量,妥協一些方便,去做分配。」

  整體而言,活動參與者多還是規畫專業者。或許會被這議題吸引,本身就有一定同質取向。不過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想法都不同,匯集不同意見,能從不同角度切入東區和商圈發展,甚至成就一些方案雛型,是工作坊價值所在。

  有趣的是,自己前一陣子密集地帶領工作坊,例如一窩好菜用桌遊的方式進行,透過角色扮演和關卡設計,增加議題討論的互動性;之前幫忙帶社宅工作坊,則是用設計思考的流程進行,製造出傢俱原型。從組織者變成參與者,轉換身分也會有不同的刺激。

無論如何,因為喜歡的議題聚在一起走跳,重新愛上這條街區,就是最棒的事情!


 text:曾莛庭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