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一人じゃない 2020穀稻秋聲志工紀錄



第三年的穀稻秋聲,從慵懶在山谷草地睡覺偶爾起來跳舞搖擺的遊客,變成一早起床忙到晚上才能回去的志工夥伴(但相較其他組其實悠閒很多😅)大家聚集的理由都不一樣,有些人一直在這裡,有些人中途回來,有些人和我一樣每到這個時間就開始想念,有些人初次來到就被深深吸引。這一片土地有那麼多可愛的人們,在一望無際的藍天之下,被連綿的山脈環繞,望著富里飽滿的稻穗,一起唱歌跳舞,多麼幸福。

回程的普悠馬,雨潔問我喜歡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到花蓮。我才想起,對耶今年歷經一個人、兩個人和一群人在花蓮的時光。想了想,又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一個都很開心,每一種時刻都很重要。無論是和另一半,或是和氣味相投的朋友一起,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能夠前往一個人去不了的地方,又能維持屬於自己的舒適自在吧。 一群人在穀稻秋聲會場吵吵鬧鬧忙碌,活動結束之後才是真正熱鬧的開始。離開山谷,好友們租了一台車子奔馳在太平洋海岸線(謝謝廖先森),適合夜晚的串燒啤酒居酒屋,走在秋日晚風的花蓮街道毫無拘束地唱歌聊天;睡到飽後在森山舍早午餐、舊書鋪子逛逛帶回幾本書,選了一家很棒的浮室咖啡廳享受甜點,在舒服的光線下一起翻著書。 這麼說來,每次自己到花蓮都會在當地書店選一本書或雜誌,作為在太平洋海濱吹風或在咖啡廳發呆的旅途陪伴,好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次在舊書鋪子買了《逐海而居——陳冠華花東海岸小住宅設計》,讀到引用諾伯舒茲的《場所精神》所論述的「方向感」(orientation)和「認同感」(identification),用以解釋花東小住宅創造自己與環境連結的可能性: 「站在狹窄的沿岸平原上,我們可以清楚感知到天空、山脈、地面與海洋:大洋與高山、烈日與海風、珊瑚礁岩與碎浪。這些強而有力的感官經驗意味著,離開都會區那些人為而強制的『方向感』後,在此地得到的是自然而直接的方向意識。天、地、山、海,4個向度構造的地景規模龐大,以至於身處其中的我們,不必經驗失去方向的失落感,反能即時明瞭自己與場所間的方向、位置與主客關係。」 啊,突然豁然開朗,謝謝諾伯舒茲,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被花蓮黏住的原因啊。

即使這也只是傅科所說的,一種補償性的異質空間,但我樂意正面迎擊!


照片來源:富里983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