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我與熱衷買房的父親──台灣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鏡頭下的世代對話與衝突

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的主角是導演林謙勇的爸爸,片中紀錄他在60到66歲這段時間,關注「房屋買賣」的日常生活。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一身短褲和夾腳拖,到熱鬧的東門市場買菜,再散步到中正紀念堂遛狗,是一位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路人大叔。大叔把看房、投資當作興趣,和關係要好的房仲交換情報,熱衷前往大大小小的建案現場;「跟你說這個會漲!」他喜歡在營業所看著紅綠跳動的股票交易,也喜歡打高爾夫,最新的興趣是去社區教室學日文。

家庭生活中,他是看似沒有架子、卻有點固執的父親,尊重孩子的發展與選擇,但也用自己的方式「為你們著想」。身為新手阿公,面對牙牙學語的小孫子,眼神不自覺變得柔和,童趣地說著故事,用心陪伴孫子長大。

這是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的主角──導演林謙勇的爸爸,片中紀錄他在60到66歲這段時間,關注「房屋買賣」的日常生活,是你我身邊會出現的某種長輩身影。《買房子賣房子》從私人視角出發,亦圍繞著導演身邊親友,包括不動產仲介公司的長輩、甫成家的年輕夫婦、正歷經賣屋換屋的好朋友等,不同世代的不同角色,在一幕幕生活場景中,處理家屋和房產的買與賣,吐露身處其中的期待和矛盾。

林謙勇的父親從宜蘭漁村到台北市中心,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打拼成為中產有殼階級,相信房地產投資和都市開發主義,和年輕一代的兒子有著相異的觀念。不過父子間的觀念落差並沒有帶來正面衝突,對話像是在繩索中維持平衡、試探詢問。青春期總忍不住衝動回嘴,在長大後才慢慢知道怎麼和父母相處,開始收斂起反抗,更渴望接近他們的想法。

但在片中,這些長久累積的差異,在一次車上對話一觸即發。高速公路的隧道中,導演父親談起那個早就他心動不已的「北市水岸第一排・唯5獨享」建案。他想用1億買下2層樓和8個車位,一半給兒子當辦公室,一半當住家養老。父親認為未來台北西區會再次繁榮,他試算房子若漲五成就能獲利5,000萬,反問兒子:「你們要做多久才會賺到5,000萬?」兒子忍不住回應:「重點是你買來養老,就不會賣掉啊!」

父親還打算把東門的老家改成套房出租,「下面4間,上面4間,頂樓弄一弄又1間。」但兒子不希望頂樓違法加蓋,也希望租金要盡量合理,父子在一退一讓之間勉強達成共識,兒子只能略帶無奈開玩笑:「你真的很有生意頭腦欸!」

當父親再提到房子增值性,兒子提高音量打斷:「台灣人還是用房子賺錢,如果這樣講那我們根本不用認真工作!」父親看著前方開口:「本來社會就是有錢人賺錢比較容易,但一開始要自己認真工作。」一陣爭論後,兩人趨向沉默,只剩下車子繼續前進。鏡頭下的父子對話,讓觀眾彷彿窺探他人的家庭私語,而熱衷投資房產的另一面,是對家屋的想像、對孩子的付出。

台灣房價高漲、世代之間居住不正義的問題持續存在,出身中產階級的導演,在獲得家庭資源庇蔭的同時,想必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面對自我矛盾的情緒,《買房子賣房子》沒有給出答案和評斷,而是用鏡頭真實紀錄著世代對話與探尋的過程。



2021/4/30(五)至5/9(日),場次與購票資訊請見TIDF官方網站

本文刊登於500輯網站

◎ 作者:曾莛庭
◎ 責任編輯:翁家德

熱門文章